今天的第一堂课就涉及到我所关心和思考了很久(也曾与同工们辩论了多次)的问题:植堂的模式。作为一个植堂者,在教会继续倍增之后与原来的教会应该是怎样的关系,植堂者在其中又扮演怎样的角色。
教“植堂模式”这一节课的讲员是播道会大湖区会的区长(Superintendent,不知道可以翻成什么)。他提出的主要观点是:这是和领袖的恩赐有关的。如果母堂的植堂者是领袖能力超群的人(例如海波斯、Mark Driscoll、凯勒),那么新建立的堂会与母会可以采用“多点”的模式(multi-site或称multi-campus),特点是母堂与新堂合称为“教会”(例如Mars Hill Church),“一个教会、一个团队、多个地点”。这种植堂是可复制的,你去A点聚会和去B点聚会体验完全一样,就像去麦当劳一样。这样的教会高度合一,规模庞大,也能开展很多小教会无法开展的事工。但是缺点是整个教会过分依赖这位领袖,multi-site教会往往是同步播出这位领袖的讲道(为了确保讲道质量和信息的统一),但是一旦这位领袖病倒、出事、跌倒,都会让整个教会陷入危机。讲员特别提到一间隶属播道会的“多点”教会牧师主动放弃了“多点”模式,推动各个“点”的牧师自己讲道并进而让各点变成教会,因为他想给其他传道人操练讲道的机会。
和我的想法一样的是,老师也并不推荐这种“一会多点”的模式,毕竟拥有领袖能力超群的“使徒恩赐”的植堂者今天只是少数,更何况即便是使徒也并没有建立“多点”的一个教会——而是“各城”里的“众教会”。即便是在保罗自己传福音、建立教会的马其顿,保罗也称那里的教会是“众教会”,老底嘉的弟兄和宁法家中的聚会虽然是老底嘉众教会之一,但保罗仍称他们是“教会”而不是“聚会点”或“区”(西4:15)。我不知道在倪弟兄的“一地一教会”的观点里,他是如何处理经文中既有“老底嘉教会”,也有“老底嘉……家里的教会”这两个经文之间的张力。
九标志有一期期刊就是探讨“一会多点”与“建立独立自治的地方教会”这两种植堂模式的,邀请了支持“一会多点”与反对“一会多点”的牧师和和教授来分享这个议题。“多点”式教会需要面对的问题有五:第一,是否可以支持教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第二,是否最有利于培养国度的领袖?第三,是否最有利于信徒的牧养?第四,是否合乎圣经中的宣教与植堂模式?第五,是否最有效的向社区传福音?对这五个问题我的回答都是否定的。在植堂的初期“一会多点”可以成为弥补资源缺乏、工人不足、培训不够的过渡阶段,但是若把它当作一个可以复制、可持续、可推广的模式,那就必然让教会陷入瓶颈和死结。
我非常欣赏老师在结束时的一个重要提醒:所有的地方教会都有生命周期,没有一间教会是长生不老、代代相传的。当我们接受这个事实的时候,你就会知道如何让你所建立的教会在她的生命里被主使用,让神所赐给教会的恩赐与资源都服务于基督和祂的国度。
教会应当建立教会,就像生命要传递生命一样。
抱歉这个问题可能太私人了。我的意思是当前许多传道人出来宣教/植堂,但是小孩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很难带在身边上学,很多人被呼召出来,但是他们的需要却不太有人关注。
如果你将来有可能在上海之外植堂,打算如何解决小孩的就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