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配宿舍了,四个人一间,宿舍的门没有锁(这让我开始有点顾虑,难道每天要背着笔记本走来走去?),每人一张书桌和一个木头床。宿舍一共三层楼,分别是二楼、一楼和地下——我住的就是地下。有两台公共冰箱——暑期生不能用,有两台公共洗衣机——暑期生也不能用,还有一台饮水机。这就意味着我要自己动手洗衣服,这是大学二年级以后就没有做过的事情。我的策略就是用洗衣粉狂泡,然后象征性的冲一冲就挂起来,总比不洗要好吧。
图1:学生宿舍大堂
总体来说,这样的宿舍条件比内地的一些211大学的宿舍条件要差。我还记得01年的时候我回母校,我的那些读研究生的同学就已经四个人一间、装空调了。我相信现在的母校研究生宿舍是比建道要好出一大截的,但是和这个宿舍比起来,我特别欣赏这个大堂可以给同学们坐在一起交流、聊天和处理共同事务的地方,而内地大学宿舍的大堂则仅仅是一个学生出入和保安值班的地方。
建道的另一个特色就是几乎所有的建筑物都有名字,而不是一号楼、二号楼这样的命名方法。比如我住的这幢就叫“近辉楼”,估计是滕近辉的意思;女生宿舍叫“白如雪”,不知道是真的人名还是取诗歌的含义。
图2:图书馆也有名字
图3:这是我最喜欢的破败的小房子
当我到达饭堂的时候,被饭堂门口的景致吸引了,原来食堂门口的平台正好面朝大海,可以看到蔚蓝而遥远的海平线
图4:食堂面对的大海
膳食很简单,8个人一个小方桌,桌上八碗饭和三盘菜——两荤一素。从食堂墙上贴的布告看来平时学生也是这样吃饭。唯一让我不太习惯的是要用公筷夹菜,不能用自己的筷子。早饭也差不多,每人一碗粥,中间一盆冷面和辣酱(估计辣酱是为内地同学而准备的)。不知道为什么,我胃口特别好而且饿得很快,中午吃了三碗饭下午两点钟又饿了。而且到处都贴着不能吃食物的通告(宿舍房间里不能吃、教室里也不能吃),不但如此,还没有小卖部——买零食要到山下去,只好忍着到吃晚饭的时候。
说到这里,我忽然发现“文明”地区,无论是香港还是美国,都有到处贴着各种通告的情形,而且人民都遵守这些通告。我记得我和陈彪牧师父子两个人去迪斯尼,上了巴士,他儿子就跑到最后一排乖乖坐着,而前面几排写着“Priority Seat”(类似于我们的“老弱病残孕专座”)他就不去坐。我就问他为什么不坐前面舒服一点的座位,他说“上面写着啊。”,我说“可现在车上并没有需要照顾的人啊?”,他的回答还是“上面写着这是priority seat啊!”,似乎在这些社会文化中,对成文的东西都有明显的尊重。
说回建道,最让我喜欢的就是图书馆。通常我们在内地公共图书馆里看到的哲学宗教类图书只有B(中国图书分类法的哲学、宗教分类),而在建道图书馆则在B下面又细分包括了十数种图书(美国国家图书馆分类法),例如仅仅BT教义学或是BS圣经类就有数十个书架,让我叹为观止。最难受的莫过于在书架上找英文书籍,因为书脊上的英文字都是横过来的,所以看得脑袋都要歪掉了。
考虑到内地属灵书籍——特别是有深度的属灵书籍匮乏这个问题,我想有没有可能各位同工把神学教牧类的图书放在一起做一个教牧图书馆的可能(当然风险也很大,一端就全端掉了血本无归),或者可以通过关系搞到华东神学院的借书证(缺点是太远了)?
图5:建道礼堂——超越幻变世代,建造使命人生
在礼堂里蹭网的时候,有一位弟兄进来给礼堂的讲台拍了照,因为他非常欣赏建道的这幅对联。我也觉得相当不错,所以也拍之。虽然世代在变换,但是圣经也告诉我们“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唯有神的道和基督的使命是永存的。
我印象中白如雪好像是纪念一个外国宣教士的名字。
好好好.
自己动手洗袜子真好。
人家的图书馆真的好。
人的素质真的好
吃饭的地方真的好。
有没有给你睡的地方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