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上班下班的班车上就这样看完了这本小说(电子版),一口气读完的,近一年多来,让我一口气读完的小说这是屈指可数的第三本。前面两本分别是海岩的《玉观音》和网络文学的《士兵的突击》。
被《国家干部》中所描绘的赤裸裸的官场斗争而震撼,也被小说所塑造的夏中民这样的大义凛然、一身正气的市委干部形象而深深吸引。然而,正如读《玉观音》时那样,我的问题是,我们的身边,究竟有多少这样的警察,这样的干部?
曾经听过无数个网络上和民间流传的关于干部和党员的笑话,听得时候付之一笑,听完仔细想想,或者讲给别人听得时候,就生出许多感触来。虽然我既非国家干部(就是掌实权的那种)亦非党员,但是我相信中国的文官制度和庞大的党员群体都是中国精英的集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这个民族的脊梁。难以想象如果脊梁烂掉了一半,或者烂掉了1/3会是什么后果。我希望在我的生活中,能够认识夏中民这样的干部,或者安心这样的警察,但是迄今没有。
我想夏中民,和更多其他有抱负的官员们的难题之一在于,上级考核的绩效和他们的目的是无关的。比如说在微软,当微软提倡CFC(Customer Focused Culture)的时候,公司绩效考核的指标之一就是客户满意率。如果微软只是高呼以客户为中心的口号,而绩效考评还是看解决问题的数量和速度,恐怕很多人还是会把客户快快打发了事;正是因为绩效指标中包括了客户的反馈,才会把“CFC”当回事情。因为这和切身利益是挂钩的。我相信人性本恶,因为人的堕落,所以自私随之产生,绩效考评必须充分认识人的罪性。比如,正如上次讲座时一位经理说的,如果教师的目的是教好书,而考评的指标是论文数目,大部分老师都会热衷于写论文拉项目而不会认真教书——因为这和他的利益无关。
很多地方的干部考评,考评的指标和老百姓的利益往往是无关的。既然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既然要执政为民,就应当把考评指标放在人民的反馈上面,否则难免让干部在利益驱动下做出绩效工程、面子工程来,这样的例子还少吗?
我希望我能够把学生学到的知识放在第一位,尽管绩效不考评这个,但我来教书不是为了绩效和职称的不是吗?求主保守我的心,在这个弯曲悖谬的世代保守自己不被眼前的利益驱动,而为了永生的果子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