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觉得上海人管某种行为叫做倒糨糊是上海方言的杰出闪光点。比如以前做技术支持的时候,客户问“打了QXXXXXX补丁这个问题肯定解决了吧?”,我会说,“按照技术文档来说,如果正常运行和操作的话,系统应该不会有类似问题继续发生。”这叫捣糨糊。后来捣糨糊引申到所有kill time的行为,比如我上课的时候有时候讲完一看离下课还有10分钟,怎么办?教务处虎视眈眈呢可不敢提前下课,只好胡言乱语的打发这十分钟,这也叫捣糨糊。总之,捣糨糊是所有貌似认真、花费时间却没有解决实际问题或没有实质内容的行为的统称。
现在在交大上的这门《国际商法》的美国老师让我领教到什么是明目张胆而且堂而皇之的捣浆糊。我们一共要上10个半天,每个半天3个小时一共30个小时。他把我们全班同学分成八个组,每个组7个案例,每天上课的时候大家就轮流上去讲案例。今天3个小时下来,他讲课的时间不超过20分钟。根据计算,7个案例足够打发七个半天的课程,也就是说他讲课只需要讲3个半天,其它时间他可以坐在下面听我们讲案例给他听。
强烈要求交大向他收取七个半天的学费,只付他三个半天的工资,另外还要向我们支付工资。捣糨糊的我见多了,这样的还真是第一次见。
BTW,这对我倒也不是坏事,因为我这门课一点兴趣都没有。他捣糨糊的教我就捣糨糊的学,最后大家都及格,皆大欢喜。可惜了我的学费和时间,我可以保证在最后survey的时候他会得到我给他的DS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