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每一个人都有虚荣心,基督徒也不例外。写这样的blog,还有回到公司就急吼吼的发照片给别人看,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自己也在和那些“观灾”的志愿者一样做着自己不齿的事。在江油的时候,妇联的干部说上海的电视台要来采访,就在那一刹那心里有一点小小的想法,要是能采访到我就好了;看到别的志愿者去到映秀拍了照片做了事,心里也有一点小小的羡慕。不是羡慕他们做了事,而是羡慕他们去了一个我去不了的地方。这就是虚荣心了。看到《南方人物周刊》上的一篇文章,有一个叫“周老师”的志愿者,从头到尾都是在公路旁边做一件事——烧开水。很多志愿者来了又去,心怀大志最后因为时间关系而早早返回。我感慨这位周老师的志愿者精神,烧开水精神。如果我们都能在大时代面前抛弃自己的虚荣和私欲,甘心做一件小事,而且是自己最擅长的小事,我想这次救灾的效用会更好。
5月30日,我、慧君和志愿者志勇(本地志愿者,货车司机)去绵阳接我们1.5吨防水篷布的货物。志勇是本地人,当了八年兵做到二级士官后复员开小货车跑运输。茫茫人海中能认识志勇这样可爱善良的志愿者也是神给我们开的门。小时候看解放军是“叔叔”,到了这里发觉战士们的年龄好小啊,比我以前教的学生还要小。原来都已经是解放军小弟了。从江油到绵阳火车站,一路上经过青莲镇,所谓李白故里。看到了推着大车小车三轮车往高地搬迁的村民们,再一次让我认识到唐家山堰塞湖的危险性。一路上也看到大量房顶损坏的房屋,每次看到我都会想不知道他们需不需要防水篷布还是已经有了。
从绵阳把货物拉回江油以后,第一件事就是用其中的两块篷布搭了一个大的工作棚。我非常感动的是志愿者们对物资的态度,和旁边大篷套小篷的官员们截然不同。阿亮和负责搭篷的志愿者小心翼翼的问我能不能用一块篷布,后来因为覆盖不够,又问我要了一块,再三保证只用两块。其中多次跟我说,“就用两块噢?”,显出他们非常珍视这批篷布。包括志勇想拉货的时候用一块篷布盖一下物资,也再三问我能不能拿一块。更让我感动的是,有一位志愿者晚上就睡在篷布上,免得过夜的时候被人拿走。我偷偷的拍下他的照片。这位志愿者,我忘了他的名字,愿他接受耶稣。他对教会很熟悉,也知道三自和家庭教会的区别。
拿回篷布后下午就带着一批篷布去了一个叫敬元的地方把篷布给当地。还是志勇陪我们去的。去的路上整整花了三个多小时,赶到那边的时候已经是5点多了。乡长和乡党委书记都在,接待了我们。但是当我们提出要把物资亲手发放到村民手中的时候,显然给他们带来了难题。
- 难题1:很多村落不通公路,需要翻山进去。乡长很欢迎我们住下来,第二天翻山进去,但是我们的时间不允许。
- 难题2:就算到了村子里,也不是能马上发放,因为不是所有的村民都在现场。需要村干部根据村民的需要计算后统筹分发。
我顿时发觉我们原先想象的把物资直接分发到村民手里的想法多么天真——除非物资多到能一人一份。雪平和小咸的经历进一步表明,即使物资能够一人一份还是有人会想办法重复领取。期间松潘的村长说如果你们想拍照,我们找几个村民象征性的领取一下,拍个照,回头他们再交回来。阿亮制止了这一无厘头的建议。不过鉴于看起来这些基层干部们还挺信得过的(起码他们没有像志愿者抱怨的其他一些乡镇干部穿的干干净净听iPod),我们答应把物资放在乡政府一部分,带到松潘村(就是那位无厘头的村长管的那个村)一部分。
让我们略为有点不安的是这位无厘头村长的家里就是物资分发点。他很大方的拿出矿泉水来给我们喝还叫我们带回去喝被我们拼命拒绝。笑话,人家拼了命运进来我们再带回去岂不成了禽兽了。村长先生家里堆了那么多物资,我对这些物资的将来心存疑虑。但也没办法。不过我们带物资进来村民们都看到的,有很多村民都说统筹分发比较好。可能这是这里的common practice。看,村长先生的厅堂就是个迷你仓库:
来回的路上都经过几个媒体上镜率比较高的地区,比如雁门和马角坝。这个水泥厂的烟囱断的很有意思:
回到市委大院已经是晚上。这里的夜晚显得特别无趣。除了找开着门的办公室给手机充电以外就无所事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