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看见一个朋友的博客上写自己心中理想男友必有的条件里有一条:必须要in,换而言之,需要跟得上潮流。
记得女孩子在大学的时候也是朴素的样子,工作以后遇见果然出落得越发漂亮,不去考虑环境的影响,但想来她对自己,对世界的选择标准就是如此。这想法不仅藏在她的心里,也在我们的每个选择中。今天颇有些时间可以自由看些东西,就接二连三在以前老友的网上晃悠。有正儿八经写小说的,有在报社当上了编辑的,有留学国外却继续做着导演梦的。我所见的这些人中似乎没有极大的成就的,但也回应了那个年代那个课堂上我们所领受的,试点未必成功,但总有吸引。于是我们这群孩子走在一起,打出各自的招数又彼此效法。昔日的老同学们中,女孩子多半不知去处,也许嫁了,也许为人母了。女人的结局通常还是不要知道的好,男人关心的是她是不是变得更顺眼了,而女孩们却在男人追逐的眼光中彼此嫉妒消磨了该有的才气和纯真。我但愿我看见每个人,依然如同孩子般爱他们。男生们的情况似乎更容易追踪,因为台面上的事情他们总是喜欢,哪怕课堂上聚在一小撮搞怪,也是争风头很好的机会。今天这些人也是关怀社会民生的一群,网络媒体,我有时惊讶怎么我认识的人中有那么多文学青年。不过实在不赖,一个课堂造就的人虽品质不同,有在富户家中为金器、银器的;有的在穷户中为木器、瓦器,但若这些中间的力量还不发出自己声音的话,七十年代最后的尾巴就成了断尾。
人说七十年代末出生的人,五年内就有五个断层,不管怎样过渡,你到了一个年头就有一个年头的样子。比如,78-79这批的人听过罗大佑的歌,却还没到青春期可以宣泄歌词里悲逝的情怀的时候。追逐过小虎队、草蜢等,但这些人只是让你知道偶像究竟是怎样。我们那时候读的是战争英雄的故事,是七十年代末的文艺作品,而今却很容易分成两派。现今的和古典的。尤其是当代的民生种种,港台的,邻国的,我们这一批人比任何一个时代都懂得在媒体上表达自己的思想;古典的,则更多在中国的古书里找到如同金庸武侠世界中的逍遥和伪自由。 很少有人去搞先锋文化,后现代文化与我们这群人的影响也乏善可陈,但终究没有人会把这批人当作没有思想的人,这就是最重要的。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教导还在。但回顾四周,每个理科背景的人却最终在文化表达中得以满足。那是个小圈子,一个不需要太多语言就能逗乐自己和别人的圈子。无论是戏剧、电影还是新闻的追求,写实主义的文艺观和实用主义的处世观在这群人身上没有结合得更融洽了。我用很多的梦境为这群人寻找未来却总是徒劳而返。因为这群人身上缺乏的是抓住理想的执著。
如果世界真是有两个城,一个属世的城,一个属神的城,我想这批人不属于两个中的任何一个。他们对人的爱不足,对己的爱却更苛刻; 他们敬畏神的心不足,却又知道这个世界的掌管不在人的手中,实在是被世上的思虑挤住了心眼。我们每一个都彼此复制又DIY,所以,不要问英雄是何出处,只道世路已惯。
1 thought on “只道世路已惯”
Comments are closed.